设为首页
  • 用户名:
  • 密 码:
  •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社科网站 > 社科期刊 > 报刊文摘

文稿格式示例(两则)

发布日期:2014-07-09 16:00:00  新闻来源:  编辑:管理员

   

温馨提示:

1.不用太在意字体字号行距。

2.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可暂放在正文前(不必费心放到页脚),关键是信息要素齐备。

3.文末所附英译可以不提供。

4.参考文献请注意第二篇里几个“[2]”的标法。

5.页脚(圆圈数字编号的)“注释”可采用“插入脚注”(自动关联)的模式。但文末(与文中方括号“上标”对应的)“参考文献”不要采用“插入尾注”的模式,因为它似乎不能解决(上面第4条所强调的)同一文献两次以上参引的合并著录问题;如为写作过程中修改方便而采用“插入尾注”模式,请于定稿后一次性改成普通文本模式(从后往前把尾注内容逐一剪切粘贴出来标上相应序号并于文中删除尾注标记、进行文本标号,完成后,从前往后合并相同文献并递改后面序号)

6.文内标题序号层次宜用“一(二)3.4)”;请避免只标“一二三”的“无题分节法”。

分灾模式结构防灾减灾设计概念的再思考

 李志刚1,陈向东1,王 平2,张玉顺3

(1.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 大连 116024

2.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 1500803.广东省地震研究所,广州 510070)

  [摘要]……300字左右为宜,不分段。主要摘出文稿的主要观点,突出文稿中最重要、最富有新意的闪光点。务必直接客观列示内容要点本身,切忌使用“作者”“本文”“通过”“研究了”“发现”“提出了”“得出了”“证明了”“解决了”等介绍性、评价性的叙述语言和表达方式,不得添加文章内容以外的补充和解释,不要写成“引言”,不要陈述本专业常识性内容。)

  [关键词]抗震设计;结构最优化;结构可靠性;分灾模式;结构控制

  [中图分类号]TU352.110.4       文献标志码] A

 

[收稿日期]1997-03-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9493300);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研究”(9800462)

作者简介]李志刚(1936 ),男(满族),辽宁金州人,教授,博士,从事结构力学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理和成灾模式认识的加深,人类有可能采取更加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防灾减灾设计方法,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建立合理的结构设计概念,使结构以较低的造价,得到较高的安全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5]

一、结构防灾减灾设计概念的发展

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人们关于结构防灾减灾设计的概念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主要有以下这些设计概念(以地震灾害为例)

“刚性结构体系”设计概念即大大增加结构的刚度,使其与基础成为一个刚性整体。这种设计很不经济,较难实现。[68]

“柔性结构体系”设计概念这种设计虽然可以有效地减少作用于结构的地震荷载强度,但在大震作用下会由于结构变形过大而导致结构破坏,甚至倒塌;在小震及常规荷载作用下,又会由于刚度过低而很难满足结构的正常使用要求[9]

“延性结构体系”设计概念这是目前采用较为普遍的设计概念,即适当控制结构的刚度,使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变形状态,以消耗地震能量,保证结构不倒塌。[10]


“结构控制体系”设计概念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设计概念,是结构防灾减灾设计概念一次突破。

…………

(二)分灾子结构

作为框-剪结构的分灾子结构,非灾害荷载作用下,带缝剪力墙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灾害荷载作用下,一方面利用带缝剪力墙的缝隙联结面材料进行耗能;另一方面,联结面开裂,刚度降低,结构动力特性发生变化,周期变长,有利于结构抗震。框-桁结构,用一个桁架代替剪力墙作为结构的分灾子结构。框-桁结构具有受力明确、计算简单、可人为控制破坏顺序(弱腹杆→中强梁→强柱)、结构全部由杆件组成而不会出现刚度突变、可人为控制刚度、不易造成材料浪费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陈向东, 蔡文学.基于分灾模式的结构防灾减灾设计概念初探[J].自然灾害研究, 1996(4): 2227.

[2] OU J P, YOSHIDA O,SOONG T T, et al. 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 [J]. Earthq Eng & Eng Vib(S1671-3664),1997,38(3):358361.

[3] 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3(5).

[4] 牛光庭,李亚杰.建筑材料[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

[5] KAYEYAMA M. Incompatible displacement methods[C]//SPRIET J A. Numerical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Structural Mechanic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3:4357.

[6] 徐道远,符晓陵,寿朝辉.混凝土三维复合型断裂的FCMGF [C]// 涂传林.第五届岩石、混凝土断裂和强度学术会议论文集.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1924.

[7] 隋允康,王希诚. DDDU(2)程序原理和结构的简要说明[R].大连:大连工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1984.

[8] 陶建人.动接触减振法及其应用[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1988.

[9] 王杏林.建筑砌块联接件:中国, CN 1036800[P].1997-09-27.

[10] GB 50023-95,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

 

Rethinking of Concept of Structural Design Against Natural

Hazard Based on Damage-Reduction Mode

LI Zhi-gang1, CHEN Xiang-dong1, WANG Ping2 ,ZHANG Yu-shun3

(1.State Key Lab. of Struct. Anal. of Ind. Equip., Dalian Univ. of Technol., Dalian 116024, China 2.Inst.of Eng. Mech. of State Earthq. Bureau, Harbin 150080, China 3.Inst.of Earthq. of Guangdong Prov., Guangzhou 510070, 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 design against natural hazard was reviewed briefly. The structural design based on damage-reduction was studi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mage-reduction mode and structural control was discussed. Examples show that the method herein is rational and helpful to structural design against natural hazard.

Key wordsaseismatic design;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structural reliabilitydamagereduction mode; structural control


 

手 势 语 言 与 原 始 礼 仪

常 金 仓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西安 710062)

 [摘要] 研究礼的起源,仪式分析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先秦礼书记载的大量动仪,实际上就是由许多原始民族中习见的手势动作语言发展而来的,而乐舞则是更加生动形象的手势动作语言。由手势动作语言转化而来的礼节仪式最初仅仅是一些简短的片段,经过数千年的损益,后世产生的新文化因素不断被吸收进来,它的原始形态反而不易为人察觉,但它的精神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关键词] 手势语言;原始礼仪;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 H026.3; K892.9   [文献标志码] A

 

[收稿日期] 1995-12-11

[作者简介] 常金仓(1948-),男, 山西原平人,副教授,博士,从事中国古代文化研究。

 

近年来常有讨论礼仪起源的文章见诸报刊,这确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中国古人一向称自己的国家是“礼仪之邦”,说明礼乐之教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一个本质特征。礼仪的形式,我们一般把它分做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为原始礼仪,它完全是史前的初民处理生活中各种关系的一些习惯性行为,通常也叫风俗习惯;不过它不是风俗习惯的全部,而只是风俗习惯中有固定仪式的部分。第二阶段就是文明时代的礼。随着等级制度的形成,它较之于原始礼仪已经灌注了浓厚的等级意识;它是国家产生后借助原始文化、改造原始文化而形成的国家制度。二者有本质的不同。文明时代的礼渊源于原始礼仪已是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了,所以关键在于原始礼仪是如何产生的。上述那些文章证据是否确凿,结论是否正确,暂且不论,我以为在研究方法上就大有可商之处,因此在提出浅见之前,有必要对研究方法先作检讨。

有些学者在开始思考礼的起源时就已先验地假设礼必然是先出现于生活的某种领域或某个侧面,例如宗教、饮食、男女,等等。这种假设可能是来自古人论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敬于鬼神。”《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之始在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曰:冠者,礼之始也。”《内则》说:“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内外。”一望而知,古人论礼,多临事取义,各就礼之一体立说,原不可执一端而遽定礼之起源。讨论事物的起源,尤其是千万年前的事物的起源,预先假定它最先发生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或饮食的分配过程中,这种假定本身就是非常错误的。礼仪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往往是诸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这种综合通常是在人们熟视无睹的情形下形成的。在氏族社会里经常发现这样的事情,一种文化现象出现后,过上两三代人,大家就都不记得它的来历了,千万年后的我们企图确定它最初发生在哪个生活领域,是既无可能,也无意义的。换言之,礼最初出现于何种生活领域不是我们探索的目标;我们首先应该摒弃这种假设,只要能指出它的产生与何种文化因素相关就足够了。

……

……礼仪不是纯生理的行为动作,而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许多研究人类文化起源的学者坚信:“全部文化或文明都依赖于符号,正是使用符号的能力使文化得以产生,也正是对符号的运用使文化延续成为可能。没有符号就不会有文化,人也只能是一种动物而不是人类。”[1]语言是人类创造文化过程中使用的主要符号,人类学调查中经常发现,“在大多数原始社会中都并存着两种语言:一种是有声语言,另一种是手势语言……同一种思维由这两种语言来表现,而这种思维又是这两种语言的基础”[2]153……

    ……原始初民在狩猎中必须细心地避免说出被猎捕动物的名称,如同在捕鱼时避免说出想要捕到的鱼的名称一样,因而必须保持沉默不语或者使用手势语言[2]152……

    ……林肯港的土人“利用手势,能够让自己的伙伴知道他们发现了什么动物,这些动物的准确位置在哪里……他们也有手势符号表示一切种类的野兽野禽”。此外在托列斯海峡各岛,非洲一些地区,南北美洲印地安人部落,都发现过丰富而熟练的手势语言,有人甚至搜集这些语言写出关于手势语言的专门著作。[2]151林肯港的土人利用手势表示野兽野禽的方法与《礼记·曲礼》所载行军之法十分相像。……

     ……最初,当外物刺激人类的心灵,而人类尚不能连续发出清晰可辨的音节来表达他们的感受时,他们不得不借助手势和动作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或者有声语言已经产生,但手势动作可以更加生动鲜明地表达他们的思想时,他们宁肯使用手势和动作,那时手势动作语言便在整个语言系统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没有这种特殊的语言,人们几乎说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严格地说,这种单个的手势和动作还不能称做礼仪,而只能是一种“语言”。这种手势动作在各民族中所表达的意思是极不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例如,在绝大多数民族中向人吐唾沫是表示厌恶和憎恨,而在东非洲的查兰加黑人中,这种动作表示祝福[3]。有限的手势动作难以充分表达人类的思想,于是人们就假借一些器物,特别是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器物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后来礼仪中使用的礼器。……

中国人不以巧言如流的口辩为能,而崇尚木讷不言。这与古代罗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那里,哑剧取得了中国礼仪的地位,而手势语同时又帮助演说家获得了成功。……

……

[参考文献]

[1] 莱斯利·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33.

[2]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 罗伯特·罗威.文明与野蛮[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1.

[4] 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5] 孔狄亚克.人类知识起源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 董淑华,黄贞姬.古汉语词表现的语义特征[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150153.

[7] 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M].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12.

Sign Language and Origion of Rites

CHANG Jin-cang

(Department of History,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 An analysis of rituals is a correct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the origion of rites.The Pre-Qin Book of Rites has a lot of records of rituals,which actually stem from primitive people's sign language,later to become the more vivid images in music and dances.Step by step,the inconsistent rituals with sign language as its origion develop into rites with new cultural elements added to them bit by bit in the course of thousands of years.Now,although the very beginning of rites is hardly seen,its essence as an influential force on Chinese culture is certain.

Key wordssign language; origion of rites; Chinese culture



罗马演说家西赛罗曾著《演说家专论》,评价手势动作在演说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平庸的演说家,仅仅是凭借了动作的威力,获得了雄辩的一切荣誉和嘉奖。而那些思想敏锐、知识渊博的演说家由于缺乏借助动作表达的内容而失去了听众的青睐。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2007-2015 黑龙江社会科学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本站内容或建立镜象
电话:0451-53635257 邮编:150001 黑ICP备19000988号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  技术支持:东北网